亲子日常事件中的“危机公关”
孩子放假了,奶奶先回老家了,所以这几天是跟我去单位待着。她很乖,每天早起自己搞定自己,在单位不跑不闹,活动还很丰富,在沙盘室待半天,在我办公桌边待半天,连带数学练习一起完成,还能看上几集动画片。
第三天中午发生了一件“大事”。
午饭后,我接到爸爸的电话,一接通没有任何“铺垫”就严厉而愤怒地传来了一句:“我刚才已经和她说了,如果今天不睡午觉,今晚我就不和她说话了,爸爸就不喜欢她了。”
我的脑子还没转过来是发生了什么事,只单纯地因这句话产生了一个感受:你的爱是有条件的。接下来是不解,就午睡这件事,值得用这么大的阵仗吗?来不及多想,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“我等会儿去看看。”
几分钟以后,急躁的爸爸又来电询问,之后我不慢不紧地来到了沙盘室。
她正摆着沙具,没有受到什么影响,很开心地和我分享她的沙具,一堆的小动物。我还提了几个问题,比如说,如果这里面有一个是你,你觉得是哪一个。她回答:这个大Boss是我。当她说到里面有妈妈,妈妈在孵蛋时,我问爸爸在哪里,她说爸爸去找食物了。
在“刻意”的铺垫之后,我问她,爸爸刚才和她说的事情,她有什么想法。事实上我一点都不清楚他们是怎样沟通的,但我知道我应该在此刻当一个和事佬,让两个人心里都能舒服一些。
她采用了战略性回避:“我没有什么想法。”我自己拆开的解释是:一是不喜欢,二是不想理会,三是不会照办,四是不敢说反对意见。
我知道这不是她的真实想法。我的目的是让她“释放”出真实想法,不需要“压抑”。于是继续鼓励她,“对妈妈说出来你的真实想法没问题的”,并把信息具体化后方便她回应:“刚才爸爸给我打电话说,如果你不睡午觉他今晚就不和你说话了,你对这个说法有什么想法?”这次她正面回应了:“爸爸就是太可恶了!”
我首先解释了爸爸的动机:“爸爸是担心你的身体呢,因为你每天都很早起床,晚上睡得晚,你会睡不够。”
接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:“爸爸这样说,我也不喜欢,我觉得爸爸过分了。”
再询问她的意见:“那你想怎么做呢?可以睡觉吗?”
她依然坚持表示自己不想睡觉,并且诚实地表达:“我就是太喜欢玩了,我舍不得停下来睡觉。”
最后给出一个提议:“我觉得我们可以先把事情应付过去,把想法放到一边。”还给她做了一些类比,大致就是:有的事情我们不想去做,但是不去做可能会受到“惩罚”(不好的结果),这时候就得先把想法放到一边,先完成了事情再说。
以上是一个“沟通”和“说服”的过程。最后的那个提议,我认为是本次事件中我要教给她的一个处事原则:有时候要看形势办事,不是只固执己见。
她有所松动,并和我在睡觉时长上讨价还价了半天,终于是躺下来了。
以照片为证,我给爸爸报告我们完成任务了。然后,为了表达我们的“不满”,我们连续给爸爸发了满屏的表情包:“哼”、“打你”、“不要你了”。(事情既了,就可以开始“算账”了)
爸爸的回应是:各种爱心。(目标达成,随你们怎么搞)
孩子的反应是:全程“哈哈哈哈哈哈哈......”(力量上搞不过你,心理上占点便宜)
等我睡醒的时候,孩子还在睡,我没有叫醒她,又拍了一张照片告诉爸爸孩子有好好睡觉,让他放心。
这时候我看到爸爸发来一个微信红包,说是奖励娃儿(听话了)。等娃儿睡醒了,我让她亲自领取了爸爸的奖励,并且告诉她这个奖励可以怎么用(什么时候去买),还跟她说了“完成任务”和“不完成任务”的前后对比。
因为得到了奖励,她很开心,所以这件事,此刻算是揭过去了。
晚上的时候,爸爸主动和孩子解释:“因为爸爸吃了药,比较烦躁,所以说话不好听。”孩子表示接受:“好的,我知道了。”爸爸这最后的“点睛之笔”,我还是满意的,说明我平时对爸爸的“科普”起作用了。(一码归一码,哪个环节是谁的问题,要说清楚,不是全让孩子“背锅”)
品悦橙小编总结
在这件事情上,妈妈的策略是“平和沟通”、“顺应形势”,爸爸的做法呈现了“先抑后扬”、“亡羊补牢”。
最后在爸爸的解释中我突然想到了某些全职太太:当全部的精力都花在照顾孩子身上的时候,会忽略了对丈夫的关照。比如,在这次的事件中,我就变得迟钝了,没有在中午就想到,爸爸可能是因为别的事情引起了不良情绪。如果是在以前,我会第一时间察觉。愿我们作为家长,都能及时反思自身,自我改善。